English

中国科协 光明网 主办

航母最怕什么?

以航母为中心的编队虽然对水下的潜艇构成严密的防护网,但也很难保证不被安静性好的潜艇突破,然后对位于舰队中心的航母实施鱼雷攻击。尤其是攻击型核潜艇,水下航速能够达到30节左右,属于能打,能藏,有能跑的海战利器,对于反航母而言也非常有效果。

双体航母前景如何?

对于航母而言,虽然双体结构会增加一些的飞行甲板的面积,但是带来的其他问题更多。航母属于大型作战舰艇,吨位都在30000吨以上,是不太可能采用双体船结构的,光是连接桥结构所产生的系统重量就难以承受。双体航母因此也没什么发展前景。目前美国航母斜角甲板加舰岛的样子几乎是起降喷气式作战飞机最理想的形式了,已经不可能在有大的改动。

战机侧杆布局较中杆布局有何优势?

先进战斗机都采用“手不离杆”(TOTAS)的操纵模式,显著优化了空战中飞行员对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操作。

战斗机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的?

战斗机上目前装备了雷达告警系统(RWR),可侦测照射雷达的工作状态和方向,显示在电子战显示器上供飞行员判断。

人类目前需要“提防”人工智能吗?

如果一定要说“提防”,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地赋予人工智能权限。

空气密度的变化会影响飞机飞行吗?

空气密度的变化,对飞机的飞行影响是根本性的,如果空气的密度严重下降的话,机翼在同样的速度下产生的升力就会急剧降低,飞机就难以飞行甚至坠落。

《流浪地球》里运输机的挡风玻璃为何只是一条缝?

影片中运输机运用该设计,很有可能是考虑到地球在宇宙中流浪过程中环境的改变,是一种保护性措施。

《流浪地球》中,人类是否可能通过导弹引爆木星?

在电影中,用导弹打到木星上去,从理论上来讲不是没有可能。但导弹肯定要经过改装,包括它燃料配比、载荷使用,甚至甚至要考虑到行星间的轨道设计。

《流浪地球》中,人类只有“推动地球”一种逃离方式吗?

与其选择推进地球,还是先去其他星球看看吧,也许挪走全人类比推动地球来的更可行一点!

洲际导弹的射程有多远?发射中如何引爆其中的核弹头?

国际上对洲际导弹的射程存在不同的界定,我们常说的洲际导弹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目前世界上射程最远的洲际导弹可达14000公里左右。

机械外骨骼对士兵有何种增益?其未来发展如何?

除了能够增强人的体能这一基本功能外,外骨骼还有良好的防护性、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辅助火力、通信、侦查等军用功能。

为何《流浪地球》中还需要人来驾驶?

行动可以靠无人化机器完成,而决策权却永远掌握在人的手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是如何承受上千度高温的?

究其原因离不开先进的耐热材料。行星发动机除采用必要的冷却降温措施外,还在发动机喷管、燃烧室采用了钨合金、铌合金、镍基合金、铼铱合金等耐高温合金材料。

《流浪地球》中的飞船是怎么和地球联系的?

利用无线电通讯,人们已经可以实现地球和航天器之间在遥远距离上的通信。

现代军舰为什么还装备鱼雷?

相同装药的鱼雷和反舰导弹,前者毁伤威力要大的多,军舰一旦被它击中,多数都会沉没,这也是它最恐怖的地方。

现代海上补给舰船是怎样提供补给的?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海上舰艇编队也需要充足的补给作为海上行动的前提。这种补给最早可追溯至15世纪初,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时,就伴随着15艘粮船和20艘水船,从而支撑整个船队的物资补给和海上行动。但是,当时的补给方式很落后,物质传递主要靠人力搬运,且只能在风平浪静的海况下进行。

为什么很多国家列装了“宙斯盾”军舰?

在各种关于海军舰船的报道中,人们经常看到“宙斯盾”这个熟悉的字眼:比如美海军“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驱逐舰,此外西班牙、挪威、韩国、日本等国也都装备了“宙斯盾”军舰。那么“宙斯盾”到底是什么东东呢?

未来军舰会用激光炮取代火炮吗?

如果未来哪个国家的军舰用激光炮取代了火炮,一旦进入敌方军舰的火炮射程范围内,将首先遭到火炮的密集攻击,很可能“只有招架之功,难有还手之力”,结局是相当悲催的。

“蛙人”炸毁军舰靠谱吗?

“蛙人”是潜水员的俗称,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据历史记载,我国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有潜水捕捞的技术,这是人类历史上有关潜水和潜水技术的最早记录。只不过因为没有任何保护工具,潜水时间都特别短。

核动力潜艇需要更换燃料吗?

在远洋作战中,核潜艇相对于常规潜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常规潜艇的续航能力有限,在水面下最多持续十几天的时间,就要返回基地去充电,这样一来,潜艇就注定跑不了太远,无法做到跨海域作战或巡逻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