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5日,北京航天城,14名来自空军部队的飞行员摘下飞行徽标,换上了镶嵌着地球标志的金色航天徽标。这个小小的仪式,翻开了中国航天史册上的重要一页———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今年,航天员大队成立整整20年。
神舟飞天、太空漫步、入住“天宫”、太空授课……航天员大队成立20年来,成功执行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11名航天员遨游苍穹,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被中央军委授予 “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
飞天英雄
——记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的英雄航天员群体
2018年1月4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重温入队誓词。万全摄
这是一张张家喻户晓的面孔,这是一个个闪着光芒的名字。在21世纪迎来第18个年头之际,他们所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迎来20岁生日。
20岁,遇见新时代。昨天,他们用一个个梦幻战绩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今天,他们用誓言再次向祖国许下明天的梦想。
这是一个为梦想而生、以英雄命名的团队。在这个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的光荣集体,先后有11名翱翔太空的航天员,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17年,习主席亲自给航天员大队签发一等功通令。
2017年10月13日,中央军委给航天员大队记一等功庆功大会在京举行。 侯俊摄
他们是中国飞天“梦之队”。在中国梦的宏大叙事里,他们的飞天壮举无疑是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他们筑梦太空的壮美瞬间,堪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这部巨著的“封面”;他们叩问太空的经典话语,已成为一个时代永恒的画外音;他们翱翔九天的梦想旅程,记录着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不懈追求……
敬礼,共和国的飞天英雄!
筑梦太空 中国奇迹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2017年7月28日,首都北京,八一大楼。
中央军委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隆重举行,首批10位被授予“八一勋章”的英模名单中,景海鹏赫然在列。
“八一勋章”获得者景海鹏。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这位被誉为矢志报国逐梦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站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塔尖上,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这样的授勋时刻,对于眼前的这位英雄、对于他的航天员战友来说,并不陌生。
一枚枚勋章的背后,是一声声嵌入一个民族腾飞“心跳”的“点火”,是一幅幅值得国人永远铭记的自豪画面——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飞天梦。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费俊龙、聂海胜驾乘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胜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让茫茫太空见证了五星红旗的鲜艳。
2012年6月16日至29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叩开了中国的大门。
2013年6月11日至26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
2016年10月17日至11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33天太空飞行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数字、日期是枯燥的,但这些日子却总也说不够,说一次美一次,说一次提气一次……”正如一位航天老专家感慨的那样,这些原本普通的日子,因为有了中国航天员一次次胜利出征,因为见证了一个伟大梦想蓝图的逐步实现,变得意义非凡。
“这是难以置信的中国奇迹!”世界媒体在记录下这些日子的同时,一遍遍发出这样的感叹,也一遍遍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为什么能?”
答案,写在领袖对航天员的殷殷嘱托中——
每每谈及习主席和神舟十号乘组的天地通话,航天员张晓光总会热泪盈眶。他的耳畔时常响起领袖的亲切问候和殷殷嘱托:“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一句嘱托,标注了中国航天员肩头的使命。正是在这一使命的催征下,13年间,11名航天员先后6次出征太空,连战连捷,不断展示人类探索太空的中国力量,不断刷新人类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答案,写在中国航天员翱翔九天的心声里——
2017年3月18日,中国首位飞天英雄杨利伟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中,与观众分享14年前的“第一次”。“这个第一次绝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共同奋斗的航天人,属于每一位炎黄子孙……”杨利伟说,一想到不是一个人在飞,他情不自禁拿起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一句话,道出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感召下,20年间,先后2批21名航天员义无反顾集结到航天员大队这个英雄的集体。他们一度隐姓埋名,千锤百炼,随时准备代表祖国出征太空。
天路九重 中国跨越
“我们是后来者,必须把步子迈得更快更大些”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向太空;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着陆月球;
探索太空,中国无疑是后来者,但步伐却无比坚定。
从神舟五号的1人1天,到神舟六号的2人5天;从神舟七号的3人3天,到神舟九号的3人13天;从神舟十号的3人15天,到神舟十一号的2人33天——我们看到:每一次飞天都是一次新的跨越。
每一次跨越,都记录着中国航天员的一次次突破:首次飞天,首次两舱穿越,首次空间出舱活动,首次手控交会对接,首次太空授课,首次中期在轨驻留……
天路九重,中国跨越,世界惊叹。
或许,只有置身时空的坐标,才能明了这份跨越的不易。
新中国迈开太空之旅的第一步,仅仅飞了8公里;名为“曙光一号”工程的飞天计划,启动不到5年就因困难重重而宣告终止……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距离苏联的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已经过去了31年,距离美国首次载人轨道飞行已经过去了30年。
中国跨越,实则是中国追赶。
与法国宇航员对话,航天员杨利伟说:“人类已经有900多人次飞向太空,我只是一个后来者。”这位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飞天英雄,在太空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体验在太空中的感受、多做一些动作、多拍一些资料,为后续的训练任务多积累经验。
2017年8月21日,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在山东省烟台市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任务。
“太空飞行时间这么宝贵,我们不能上来睡大觉。”神舟十一号飞行期间,为了取得太空跑台验证数据,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不顾地面飞控人员发来的催促休息的指令,反复琢磨,多次尝试,成功实现了“太空跑步”,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保障身体健康积累了经验。
茫茫太空,杨利伟、景海鹏和他的战友们注定是中国载人航天的首批拓荒者。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在给后来人探路;他们的每一次勇敢出征,都在给后来人传递力量。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曾感激地说:“第一批航天员老大哥,将他们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我们是后来者,必须把步子迈得更快更大些。”在航天员大队,几乎每一位飞天英雄都有自己的记录,几乎每一位飞天英雄都打破过别人的记录——
二次飞天后,航天员聂海胜一度成为中国在太空飞得最远、驻留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但他的这个记录很快被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打破。“未来空间站时代,航天员中长期飞行将成为常态。”如今,聂海胜希望自己能再次打破当前的记录:“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自己还能飞进中国的空间站。”
挣脱大地引力,飞向浩瀚太空,最难跨越的是自己。
在飞天英雄的队列里,如今有7名航天员已是50多岁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都带头参加。多年以来,他们的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
将军的身影映照着飞天英雄们的常态:每次任务凯旋,他们归零成绩、归零经历、归零心态,一切从头开始,继续重复着飞天和准备飞天的工作。他们信奉的座右铭是:“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无备。”
某种意义上,走近飞天英雄们的日常,你才能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紧张作息中,读懂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跨越。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连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时间表;他们为之拼搏的每一小步,都连着中国人出征太空的步伐。
心在太空,路在脚下。飞船从起飞到入轨,只有不到10分钟。为了表盘上这几个格点,航天员们要走过数年的漫漫长路。
航天员刘旺等待了14年,在太空创造了手控交会对接的“中国精度”;航天员张晓光等待了15年,迎来了太空飞行15天;航天员邓清明,等待了20年,仍然在时刻准备着为国出征……
问鼎苍穹 中国自信
“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但你无法分享我的自豪”
这段简短的太空对话,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2016年10月17日凌晨4时40分许,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解放军报记者岱天荣 摄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当整流罩打开,景海鹏和陈冬一段对话,不经意间红遍网络——
“02,往右舷窗看一看!漂不漂亮?”“漂亮。”
“美不美?”“美!”
“爽不爽?”“爽!”
两位航天员的只言片语,流露着情不自禁的喜悦和自豪,彰显着由衷的自信和从容。
看似寻常的细节,细细品味,会别有滋味。
2013年6月11日14时48分,“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身披“战袍”站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的门口。
出征,一切程序依旧。然而,细心的记者还是发现了此次出征的“不一样”——
这是中国航天员第5次飞行太空,迢迢天路,如今已成通途,3名航天员笑语盈盈,挥别送行的人群,平静地如同一次“出差”。
这一次,少了“神五”首飞时那份壮怀激烈,少了“神六”风雪出征时那份牵挂不安,少了“神七”出征时那份凝重期许,少了“神九”出征时那份热泪盈眶,却多了一份淡定,多了一份从容。
这份从容,在此次太空飞行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无论是聂海胜的“悬空打坐”,王亚平的“大力神功”,还是张晓光的“专业摄像”,都在向世界传递着同一个表情:中国自信。
“神九”飞天前夕,记者问航天员刘旺“此次手控交会对接有几成把握”,一向低调谦逊的他脱口而出“百分之百”。“我必须保证百分之百!”刘旺说,“我不仅相信自己的实力,还相信我们团队的实力。”
问鼎苍穹,飞天英雄以一种接力的方式,不断为中国飞天事业加注信心,为中华民族加注力量。
第一次代表中国人进入太空,航天员杨利伟以超乎寻常的镇定从容,给牵挂他的亿万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一位老华侨由衷感慨:“你们飞得有多高,中国人的头抬得就有多高。”
“神六”飞天,航天员费俊龙在飞船返回舱失重状态下连续作了数次前空翻,赢得世人欢呼惊叹。在一次国际交流活动中,费俊龙对欧空局一位航天员说:“作为同行,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但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我的身后,站立的是我的祖国和13亿人民。”
飞天英雄的这份自信,不仅源于身后的祖国,还来自身处的时代舞台。
与其说时势造英雄,不如说英雄乘着时势的风在成长。“我很幸运,赶上了一个伟大时代;我很幸福,能够与新时代奋进同行,把个人梦想融入祖国荣耀。”采访中,航天员刘洋的这句肺腑之言,代表了所有航天员的心声。
2017年10月18日,人民大会堂一楼中央大厅北侧,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一身戎装,昂首走过“党代表通道”。
景海鹏在“党代表通道”接受采访。
这位曾3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信心满怀地告诉中外记者:“‘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习主席这句话永远激励着我和战友。我真的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次胜仗!”
瞩望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触手可及。
这,又是一个梦想的约定;
这,又将是一次英雄的出发。(王通化 邹维荣 段江山 韩阜业)
大机动飞行中,由于飞行员需要承受的过载可达8-9个G,对飞行员承受大机动过载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07-04 15:29飞机是否也像钢铁侠一样,全身没有“死穴”呢?
06-13 14:30飞机的使用寿命是指机体结构的寿命。
06-05 17:30长期服役的飞机也会累吗?答案是会的,哪怕是钢筋铁骨的飞机,结构也会产生疲劳。
05-19 11:12人们为延长飞机寿命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05-10 11:49飞机液压系统就是通过液体压力来传递力和运动,实现对飞行员操纵力的放大,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05-04 11:13航空燃油这么贵,为什么飞机有时还要在空中放油?航空燃油又是怎么放出来?不会污染环境吗?
04-04 10:17在飞行过程中,有一种令无数飞行员“谈之色变”的现象,那就是“颤振”。因为一旦在飞行中发生颤振并发散,飞机就会在几秒钟内解体,飞行员几乎没有处置的时间,很容易造成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
03-29 09:15舰面上停满了各式舰载机,显得霸气又威武。如此拥挤的状态,感觉转个身都难,更别提准确停靠了。
03-10 11:41飞行员操纵飞机进行空中加油被誉为“空中穿针引线”。
03-09 14:35“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为何在这里产生?
08-09 10:25铁索桥上见威风 勇士万代留英名,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完成“万万火急”的命令,他们昼夜奔袭攻克不可逾越的天险。
07-30 09:0099A坦克目前是我国现役最强的坦克,也是我国首款“信息化坦克”。99A主战坦克重55吨,输出功率可以达到1200匹马力,升级版可以达到1500马力。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动化程度高、防护能力强、打击能力强,越野能力也十分强悍。
09-23 16:34075型两栖攻击舰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仅次于航母的大型水面舰艇,2019年9月25日,该舰首舰在上海举行下水仪式,2020年4月22日二号舰下水。075型两栖攻击舰具有独特的舰体设计,其强大的装载能力、机动作战能力,使其成为现代登陆和岛礁作战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09-23 14:33近年来,人民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山东号”航空母舰、“海南号”075型两栖攻击舰、“南昌号”055型导弹驱逐舰等一批“国之重器”闪亮登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3周年之际,科普中国、光明网联合百度App、好看视频推出“强军路上国之重器十年巡礼”系列节目,通过解读“国之重器”背后的故事,展现国防建设成就,弘扬科学家精神。
04-23 11:51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70余年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作为海军水面舰艇的基石,人民海军驱逐舰的发展是对这段史诗最好的解读。
11-09 14:59离开中国空间站,踏上重返地球的路,航天员要闯过哪些关?首次选择降落东风着陆场,原因是啥?
09-17 08:392018年8月24日,我国第一艘055型万吨级驱逐舰正式试航。055型导弹驱逐舰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万吨级驱逐舰,是中国海军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成就,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系列关键技术。
08-24 11:08近期,美国和俄罗斯加紧推进导弹研发、试射和部署工作,相互示强意味浓厚,引发两国战略博弈再度升级。
08-19 11:44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打开了中国行星探索之门。
08-02 08:51从身边的5G到组网的北斗,再到奔火的天问,创新的力量无处不在。
08-01 08:51潜艇部队十分重要。潜艇攻防均可使用,但不易掌握。我们必须设专门潜艇学校培养艇员,并设潜艇基地和专门训练潜艇之机构
06-19 10:41“忠诚僚机”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按照预设程序自主飞行,能够与有人机飞行员进行配合,具备很强的态势感知能力。
06-10 14:27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发射升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对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进行了验证,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一批新技术,为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05-27 10:08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中国航母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科普中国军事科技》邀请著名军事专家曹卫东,带领大家回顾超燃的中国航母进化史,讲解从“改造”到“仿造”再到“创造”的伟大历程。
09-29 11:37航母问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二者可以说是一种剑不离鞘、鞘不离剑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共同成就当今海上霸主地位。
09-28 15:19《走向空天一体的新技术》主讲:傅前哨
01-05 15:55《航天发展简史》主讲嘉宾:杨宇光
10-09 11:161
08-25 11:38《建设航天强国》主讲人: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
08-14 19:57《空军航空兵主力装备》 主讲嘉宾:傅前哨
04-15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