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科协 光明网 主办

火炮与导弹的“结晶”——炮射导弹究竟有哪些不凡

2018-09-12 13:11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策划:宋雅娟

  作者:兰顺正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2018年8月初,美国海军向国会提交了最新的新概念武器研发进度报告,其中涉及了高能量激光、电磁轨道炮和炮射导弹三项新概念武器。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的研发进度报告中,将第三项的超高速炮弹(Hypervelocity Projectile,HVP)改为炮射导弹(GLGP)。那么,炮射导弹究竟是什么样的武器,它又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呢?

  火炮导弹有机结合

  炮射导弹既然是“炮射”,那么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坦克、装甲车辆火炮或地面反坦克火炮发射的导弹,也可以说是具有制导功能的炮弹。在一开始,研制炮射导弹的目的为了弥补坦克炮的不足,用导弹来提高坦克火力的射程和精度。炮射导弹是导弹和火炮的有机结合,和其他导弹相比,炮射导弹可以直接使用坦克的火炮、观瞄系统,以及指挥制导系统,不用再“另起炉灶”,所以在装备和使用上适应性更强。

  炮射导弹和普通反坦克导弹一样使用聚能破甲技术,也就是利用空心装药战斗部爆炸后的聚能效应,产生一股高速密实的金属射流打穿敌方坦克的装甲。例如,美国的 MGM-51A 橡胶棍炮射导弹对钢板的垂直破甲厚度达 500 毫米,苏联装备的 9M119 炮射导弹的破甲厚度更是提高到800毫米,炮射导弹除了具有射程优势、精度优势以及破甲能力更强外,还具有多用途能力,可以用于攻击敌方直升机甚至无人机,增强坦克作战任务的灵活性。

  身在美俄待遇不同

  由于炮射导弹具有优良的战术技术性能,可以赋予坦克装甲车等武器远距离精确打击装甲目标和有限反武装直升机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军事大国就开始了炮射导弹的研制。

  美国在1966年研制了MGM-51A橡树棍炮射导弹。该导弹采用红外-波束制导方式,导弹长度1109mm,最大射程3km,导弹最大飞行速度只有323 m/s,穿甲能力430mm,但在实际测试中橡树棍的命中效果实在差强人意。STAFF是美国为其现役M1A1和M1A2 主战坦克上120m坦克炮研制的一种炮射导弹,STAFF的中文意思是“末端制导发射后不管灵巧弹药”。1990年,成功地进行演示验证; 1992年底,美军首次对外宣布 STAFF将是美国陆军装备的第一种用坦克炮发射的灵巧弹药; 1997年成功试射。该导弹使用一种超长的双层药型罩自锻成型侵彻战斗部( EFP) ,破甲威力较常规弹提高33%,射程8km。同时。美国还为M1A1和 M1A2主战坦克的120 mm 坦克炮研制了TERM-KE炮射导弹。TERM-KE的中文意思是“坦克增程弹药计划-动能方案”。TERM-KE 炮射导弹采用动能侵彻的穿甲原理,配装长杆动能穿甲战斗部。该导弹射8km,炮口初速800m/s ~900m/s,最大速度 1650m/s。

  总的来说,西方国家在过去一段时间对于炮射导弹的兴趣不大,而俄罗斯长久以来就坚持对炮射导弹的研究,研制成功并大量装备了多个型号的炮射导弹。目前,俄罗斯的炮射导弹共有三个系列。

  9M112 眼镜蛇炮射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用制式的主战坦克火炮发射的反坦克导弹,于1976年装备部队,采用半主动无线电指令制导,在整个交战过程中,炮长必须将瞄准镜的十字线对准目标,同时用瞄准镜内的测角仪跟踪飞行时尾部带有红外源的导弹,计算装置计算出导弹的弹道与瞄准线偏差后,通过无线电通信线路将修正信号传递给飞行中的导弹。该弹续航速度为500 m /s,最大射程4000 m,侵彻威力700 mm ~800 mm,一辆坦克标准携弹量为6枚。其缺点是最小交战距离在 1000 m 以上,无线电通信线路易受干扰,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1980年,苏联开始研制9M117新型炮射导弹,该导弹弹体长1098 mm,质量 18.4 kg,最小射程100m,最大射程4000m,导弹飞行4000 m的时间为13.5 s。战斗部采用串联聚能装药,破甲深度为600mm ,命中概率不低于0.8。该导弹采用半主动激光驾束制导,发射时操作手通过瞄准镜瞄准并跟踪目标,同时制导仪发出调制激光束,导弹沿激光束中心飞行直至击中目标。

  9M119炮射导弹于1986年列装,制导原理与9M117类似,也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方式。该导弹采用了喷射速度极高、燃烧速度极快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其最大速度可达800m/s,飞行时间更短。9M119导弹总质量 17.2 kg,最小射程100 m,最大程5000m,配用于T72B、T-72C、T-80U 及 T-80UD、T-90E 坦克的 125mm 滑膛炮,一辆坦克通常可携带6枚。

[责任编辑:赵清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