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运输机:毁誉参半的“变形金刚”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瑷敏工作室
策划:白璐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据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部已经授予制造商贝尔-波音公司一份价值42亿美元的多年固定价格合同,用于58架“鱼鹰”运输机的生产交付,这其中还专门包括了交付给日本政府的4架。这份授予合同或将为包括英国在内的更多国际客户提供购买“鱼鹰”平台的机会。事实上,在F-35战机横空出世之前,MV-22“鱼鹰”运输机一直都是美军历史上最受争议的飞机,如今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当家花旦”的“鱼鹰”又有哪些特长和不足,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鱼鹰”运输机
“变形金刚”的前世今生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军直升机速度与航程不足的问题在历次战争和军事行动中暴露无遗。到1981年,美国国防部宣布启动“多军种先进垂直起降飞机”(JVX)计划,旨在研制一款可实现高速巡航、远程机动的新型直升机。直升机开启的垂直登陆模式,不仅避免了大量目标同时聚集滩头的局面,同时其不受海岸条件和滩头障碍的影响,速度快、纵深攻击距离远,可实现从地平线以外的远海到近岸内陆的快速输送,自然成为两栖作战的理想方式。
到1985年,JVX项目瓜熟蒂落,正式定名为V-22,并一口气推出了包括海军陆战队运输型MV-22、空军战斗搜救型CV-22、海军反潜型SV-22、专门用于海上搜救的HV-22、陆军运输型UV-22以及电子战型的EV-22这一庞大家族计划。但随着陆军和海军后来相继退出,最终只有MV-22和CV-22修成正果。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投入现役的倾转旋翼机,MV-22“鱼鹰”运输机堪称美军战机家族里的一颗耀眼明星。“鱼鹰”运输机集直升机的垂直起降和固定翼飞机高速度、大载荷和长航程等诸多优势于一身,适合执行各类两栖攻击作战任务。
多年来,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一直都是串列双旋翼的CH-46。MV-22“鱼鹰”的问世,就是为了替代CH-46成为美军垂直登陆打击的主力。早在1988年,第一架MV-22“鱼鹰”就已经完成装配下线,并于1989年3月实现了首飞。但一直到18年后的2007年,“鱼鹰”运输机才真正完成研制,飞入海军陆战队家。
“鱼鹰”运输机
天使与魔鬼的化身
对美军而言,“鱼鹰”运输机究竟是辅助作战的天使,还是残杀自己的恶魔,目前仍然难以分辨。“鱼鹰”曾因其研发期间的致命事故而一度声名狼藉,甚至被誉为“寡妇制造者”。早在1991年到2000的试验过程中,“鱼鹰”原型机就先后发生了4起坠机事故,即使在“鱼鹰”正式量产之后也是事故频繁。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对于“鱼鹰”运输机需求如此迫切的大背景下,“鱼鹰”一直拖拖拉拉十几年不能列装服役,与其采用的大量独特技术方式不无关系。
“鱼鹰”有两种飞行模式,需要远距离飞行时就是普通飞机,需要悬停和垂直起降时,就是直升机。当使用螺旋桨推进时,相当于一款典型的固定翼飞机,可获得较高的飞行速度,同时油耗较低。“鱼鹰”的最大前飞速度达到700公里/小时,比普通直升机要快得多。而在旋翼状态下,“鱼鹰”可垂直起落和悬停,并可实现前飞、后飞、侧飞等直升机才有的非常规飞行能力。
“鱼鹰”的两台发动机分别安装在两侧翼尖位置,然而这里恰恰是飞机横滚稳定性最糟糕的位置,因而对发动机的功率和重量、体积提出了苛刻要求。最终结果是“鱼鹰”采用的发动机相比于其他航空发动机工作任务重、压力特别大,极易出现高负荷工作的局面。尤其是在遭遇故障千钧一发之际,发动机一旦由于疲劳工作一时半会儿反应不过来,很有可能造成严重事故。此外,“鱼鹰”甚至还不能做自旋着陆。
“鱼鹰”运输机
盛名之下有多少隐忧
倾转旋翼技术虽然精妙,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隐忧。为同时适应这两种飞行模式,“鱼鹰”的螺旋桨设计只能采取折中方案,一旦遇到故障就会立刻出现升力不足或者是其它异常现象。
“鱼鹰”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来自于发动机。直升机在起飞、着陆和近地面悬停过程中,由于离地较近,强大的气流很容易卷起地面杂物,并造成杂物被吸入发动机中。一般而言,发动机都带有类似于口罩一样的纱网式异物保护装置。不幸的是,“鱼鹰”的异物保住装置效果并不好,甚至会在吸入沙土等异物时造成严重的发动机喘振。美军之前已经出现过由于发动机喘振而机毁人亡的事故。
此外,“鱼鹰”对于搭载的士兵来说,也不是一个善茬。“鱼鹰”只有尾门可以进出,而这里正好是下洗气流最强劲的地方。在此之前,“鱼鹰”在向公众公开展示时,就曾出现过气流吹起的树枝、碎石击伤观众的惨剧,而航空展示中观众一般都被隔离到一定距离之外,需要登机、离机的士兵就在“鱼鹰”身边,其风险有多大可想而知。
目前来看,倾转旋翼仍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概念,但“鱼鹰”的踉跄从军路也证明了倾转旋翼概念的成熟应用难度依旧很大。未来,可执行垂直登陆、突击作战、空中运输、战斗搜索与战术支援等多种作战任务的MV-22运输机势必担当重任,但其不可解决的安全问题依旧是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