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战斗轰炸机:欧洲国家联合研发的高性能作战飞机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文风(资深科技媒体人)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2018年4月,美国联合英国和法国对叙利亚实施了精准军事打击。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主要使用的是“战斧”巡航导弹,还有B-1B超音速远程轰炸机,而英国主要是派出了部署在塞浦路斯阿克罗蒂里基地的“狂风”战斗轰炸机,4架“狂风”战斗机发射了8枚“风暴阴影”空地导弹,此前,阿克罗蒂里基地的“狂风”式战斗轰炸机曾经参与过打击“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军事行动;而法国主要是“阵风”和“幻影”-2000战机发射了“风暴阴影”空地导弹,数量为9枚。
“狂风”战机 图片来自网络
“狂风”战机是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共同投资发展的双座、双发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由英国、德国和意大利联合组成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研制和生产,现主要有两种类型:对地攻击型(IDS)和防空型(ADV)。
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和狂风ADV防空战斗机的装备使欧洲国家第一次拥有了可以和美国相似的战术空中打击力量,也使欧洲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美国空军战术电子战机的依赖。
狂风战机是受冷战中军事对峙的产物,欧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将作战思想由全面核战争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改变为以常规武器为主,核武器为后盾的“灵活反应”战略,对具备纵深打击能力的高性能战术攻击机的需求最为迫切,而且西欧国家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经济和技术都已经从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得到了基本恢复,需要在美国之外发展自己的空中打击力量。
刚开始,英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6国联合,在1968年7月17日开始了多用途战斗机的发展论证。因为在作要求上存在的分歧,加拿大、荷兰和比利时陆续退出了发展计划,剩下的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在1969年3月26日,确定了由英航宇、德国宇航和意大利阿莱尼亚飞机公司共同组成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用以专门进行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发工作,英航宇和德国宇航各占42.5%,意大利阿莱尼亚飞机公司负责余下的15%,为多用途战斗机项目发展组成的帕那维亚飞机公司在1969年5月初开始进行了初始方案论证。
按照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在1970年7月开始设计的多用途战斗机最终发展成为了著名的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在狂风IDS研制基本完成之后,英国空军又在狂风IDS基础上独立研制了以防空拦截为主要任务的狂风ADV。
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在1976年3月10号开始进行批生产准备,第一架批生产型飞机在1979年7月首飞,1980年生产型开始交付服役使用。
狂风战斗轰炸机的对地攻击型是基本型,装备了英国、德国、意大利及沙特,主要任务是对地攻击,同时兼顾侦察、空战和电子对抗等任务,共生产 736 架。
狂风战斗轰炸机的典型火力配置是1门机炮和6枚空对空导弹,包括4枚“天空闪光”中距导弹和2枚“响尾蛇”导弹。“狂风”FMK3机翼下增加了两个挂载“响尾蛇”的挂点,使挂载的导弹数量增加到8枚。
狂风战斗轰炸机的标准作战剖面是飞机起飞后以巡航高度飞行到前线,随后在低空以接近音速的高速飞行突破防空系统的拦截,当攻击完成后再以低空返回到安全位置后拉起返航,能以 60 米高度超低空突防。
低空突防机动战术明显的降低了被对方传感器发现的概率和减少了飞机在防空系统中暴露的时间,显著的增加攻击机的战场生存能力的同时,也使攻击机更加依赖传感器探测目标并降低机载导弹武器的有效射程。
在海湾战争中,英国、意大利及沙特空军共有 86 架“狂风”战斗机参加了战斗,主要用于对伊拉克机场及纵子弹药对机场的破坏效果超过激光制导炸弹。战争期间,“狂风”共出动了 2400 架次,炸毁了伊拉克 35 个大型机场和 60 个小型机场。在突击机场时,通常是超低空进入,先后投下装有炸弹和延时地雷的 JP233 反跑道子母弹。在战争初期由于实施低空投弹,被伊拉克密集的防空火力击落 8 架。
“狂风”战机也参加了科索沃战争,英国、意大利和德国三国共派遣 48 架“狂风”参战,主要对南联盟机场等重要地面目标实施空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