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太空中的“烽火台”,导弹预警卫星如何运转?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短视频 > 正文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太空中的“烽火台”,导弹预警卫星如何运转?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7-24 10:24

  导弹预警卫星是一种用于监视和跟踪敌方弹道导弹发射的侦察卫星。卫星上装有红外探测器和电视摄像机,能够探测导弹发射时发动机尾焰产生的红外辐射,并发出警报。导弹预警卫星就像是在太空中建造了一座高科技的“烽火台”,它可以及时地探测和跟踪敌方弹道导弹的发射情况,使指挥人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战略防御或实施反攻,已成为导弹防御系统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警卫星上一般还装有核辐射探测器,包括X射线探测器、射线探测器和中子计数器等,也能用于监测大气层内和外层空间所发生的核爆炸事件。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太空中的“烽火台”,导弹预警卫星如何运转?

  美国自1958年起开始率先研制预警卫星,启动“导弹防御预警系统”计划,又称为“米达斯”计划(MiDAS),并于1960年发射了首颗试验型导弹预警卫星。60年代末,美国空军启动了“国防支援计划”(DSP),这是美国第一种实战部署的天基预警系统,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上,主要用于实时监测全球导弹发射、地下核试验和卫星发射情况。美国在1970年-2007年共发射了23颗卫星,目前仍有4颗在轨运行。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使用了位于欧洲上空、印度洋上空和远东上空4颗DSP卫星,以约12s的间隔对“飞毛腿”导弹发射区进行监测,能在“飞毛腿”发射后120s内探测到,预警时间可达到约5分钟,这也是预警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首次实战运用。DSP在实战中也暴露出诸多缺点,探测器扫描速度和灵敏度不高,探测实时性较差,对覆盖区不能连续监视,存在虚警和漏警等问题。1994年,美国空军开始研制“天基红外系统”(SBIRS),逐步取代DSP卫星。2022年8月,美国发射了最后一颗卫星,完成天基红外系统的组网,包括6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个大椭圆轨道卫星探测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主要负责中纬度地区的导弹预警和防御,大椭圆轨道卫星探测北极地区导弹发射情况,也可执行其他地区红外探测任务。2020年1月,天基红外探测系统曾探测到十几枚伊朗向驻伊拉克美军发射的导弹,并向美军及其伙伴发出预警,这也是SBIRS系统组网运行后的首次实战应用。

  与美国相比,前苏联的导弹预警卫星计划起步稍晚,研制并部署了“眼睛”和“预报”两型预警卫星。“眼睛”预警卫星部署在大椭圆轨道上,用于监控北美洲际弹道导弹发射。“预报”预警卫星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用于监测美国本土及其以外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眼睛”和“预报”卫星是冷战时期研发,系统功能不稳定,可靠性难以保障。2014年,俄开始研制“穹顶”第三代预警卫星系统,实现全球监视和跟踪弹道导弹发射及飞行轨迹的能力。

  2013年,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发布了《弹性和分散航天体系》白皮书,开始美国军用卫星系统的转型,提出构建强生存能力和分散体系结构,保障空间安全和稳定。在此转型背景下,美国导弹预警卫星也将会采用弹性和分散体系结构,实现多星、多轨道分散部署,构建由地球同步轨道、大椭圆极地轨道、近地轨道和中轨道卫星组成的多层网络,实现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导弹的预警和跟踪。

  科普主讲人:熊瑛(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科学审核:东海(航天科技工作者)

  监制:战钊

  导演:金赫

  荣誉出品:北京宇航学会 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传媒有限公司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