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具备自动跟踪功能的火控系统已经在坦克技术领域进入技术扩散期,人工智能辅助火控的研发已经获得重大进展。不免有很多好奇,未来的坦克火控究竟应该是什么样?是依靠毫米波雷达获取战场图像?还是继续使用光学和热成像仪?无人机和无人车如何与坦克搭配使用?各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其中的佼佼者们,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破壳而出
早在1970年,苏联陆军就已经注意到了战场监视雷达在地面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刚刚获得的BMP-1底盘,开始了BRM-1侦察车的研发,1972年通过国家试验,1973年装备部队。作为苏军第一款前线战场监视雷达车辆,BRM-1在BMP-1的炮塔内安装了一部战场监视雷达,位于炮塔后方,可以通过升降装置升出炮塔,或者收拢伪装成一辆普通的BMP-1。相较于图像信号来说,雷达波形才是计算机的“母语”,是基于雷达接受的电信号的直接反馈,而非人眼看到的图像信号转而录入计算机。依靠战场监视雷达,苏军拥有了快速环视周围环境并确定目标方位的能力,亦或是在有效的友军掩护中升起雷达,为协同支援火力提供战场引导。
图为BRM-1侦察车,雷达天线已展开 (图片来源:新华网)
时间来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热成像技术小有突破,开始为炮兵生产专用的PRP-4型炮兵侦察车。作为相当“高配”的专用侦察车,即便是苏军,也只能为每个师装备8辆,相比于坦克和步兵战车,可谓是相当稀有。该车装备了第一代1PN59热成像和战场监视雷达,同时具备了热成像、白光和雷达三种目标探测手段,由于表现出比较理想的使用效果,这种复合侦察手段被当时的苏军认为是未来坦克需要具备的功能之一,而PRP-4型炮兵侦察车无意中承担起了技术验证车的职能。1984年,装备新型号热成像仪的PRP-4M开始列装部队,同期技术成果和使用经验被应用在“龙舌兰”系列热成像仪上,并且在1990年装备第四代坦克477工程。
图为雷达展开的PRP-4A型炮兵侦察车 (图片来源:百家号)
新生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军被迫放弃了接近成功的477工程,转而依靠现有的技术力量研发替代品,即195工程。195工程采用了大体相似的总体布局设计,同时根据20世纪1980年代的各型装备使用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作为概念新颖的装备,PRP-4和PRP-4M仍然存在不够接地气的现象。由于“娇贵”的早期热成像和第一次尝试整合多种传感器,两种车型并没有受到一线指战员的广泛欢迎,更多的变成了“压箱底”的“决战兵器”。但是作为苏军手里传感器最为齐全的装甲车辆,PRP-4还是获得了一些认可。战场监视雷达拥有穿透简易遮盖发现装甲目标的能力,热成像仪则可以独立发现热源。同时,由于雷达的扫描周期较短,远比人眼反应速度快得多,完全可以监视多个目标的概略位置。这一思想最终成为了195工程的一部分。
图为477工程,苏联1990四代坦克选型的胜利者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
195工程使用了477工程的152主炮,并进行了改进。发动机则采用了具有一定技术储备的X型结构柴油机。最大的不同当属高大的炮塔,俄军为了同时兼顾双指挥仪火控和战场监视雷达,在炮管上方布置T05-CE1战场监视雷达,在炮塔顶部布置T05-SK02车长指挥仪。而炮塔的两侧还要布置主动防御系统的传感器和引爆编程弹药的无线电装置,导致了炮塔相较于477工程非常高大。这样高大的车身在一直追求低矮车身的俄罗斯坦克界是颇具争议的。而作为战场侦察能力核心的,自然是战场监视雷达。
在得到了引进外国芯片技术并且消化吸收后,俄罗斯终于在雷达尺寸和重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可以整合出一个尺寸合适的战场监视雷达方案。理论上说,配合俄陆军新一代的“机动-2”自动化指挥系统,一个195工程的坦克连可以在一辆车捕获目标后将信息共享给全连单位,并且实时更新所有视场内的目标信息。坦克的总体设计思路寿命一般为30年,即一个设计思路从诞生起到第30年左右将面临被新的思路所取代,因此一个设计思路一旦确定,需要在10年内将坦克研制出来并量产,不然在淘汰之前没有足够的装备时间、达不到足够的产量,军工企业就可能面临型号亏损甚至破产。了解坦克设计思路30年大限这个概念后,再看195工程全连信息共享的概念虽然是诞生在30年前,但放在今天也一点都不过时,甚至依然是十分先进的,这让我们不得不赞叹俄罗斯坦克设计人员的技术前瞻性。
从理论上说,拥有战场监视雷达的坦克将会在信息共享上达到新的高度,在雷达发现目标后自动完成目标分配,每辆车只攻击自己目标,完成杀伤后再受领新分配的目标。相较于光学和红外设备,战场监视雷达可以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测角和测距。一般来说,坦克对目标位置的确定是基于相对方位角和间距,而红外光学设备虽然可以对多个目标进行测角,但是很难同时测距。坦克的测距基本依靠激光测距仪实现,而现役的坦克最多也只装备有2套激光测距仪:炮长一套,车长一套,不可能对超过2个目标进行实时跟踪。
图为模拟器中的F-16战斗机对地雷达,美空军使用了类似方案,实现了编队内信息共享 (图片来源:百家号)
虽然AI可以根据目标的大小进行概略测距,但是在战场的复杂条件下可能会产生致命结果。一个坦克连的展开宽度往往要超过500米,每辆车都会对敌方坦克进行概略测距,最终得出来的结果可能会相差50米以上,最终在连级网络的目标分配过程中,一部分AI标记的坦克会被识别为“重合”,判定为同一辆车,而另外一些可能会被识别为“不同”,标记出一些不存在的“幻影坦克”,严重影响交战秩序。而对于可以实时精确定位的战场监视雷达来说,则没有这种问题。基于军用级卫星定位系统和精确的5000米内雷达扫描,可以在米级的精度下标记敌方坦克,每辆车的扫描结果汇总到连长车便可以进行重合计算,随后为所有坦克分配自己的打击目标,避免两辆打一辆的火力浪费局面。
战场监视雷达作为坦克战中的效能“倍增器”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成本的高昂和易损性却很难被改变。雷达天线和发射机很难得到装甲的有效保护,一旦被命中,必然会脱离战场局域网,失去利用雷达标定敌方目标的能力,维修成本也会相当高昂。部分现代主战坦克已经装备了主动防御系统,但是即便拦截了破甲弹和高爆弹,爆炸冲击波和破片也很可能会损伤雷达天线,导致雷达不得不作为成本高昂的“易损件”,发挥不出效能的同时极大提高成本,最终得不偿失。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黄天(海东青科创团队)
审核专家:刘晓峰(资深军事科普作家)
策划:金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