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如何监视海上通道?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短视频 > 正文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如何监视海上通道?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2023-06-25 11:18

  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顾名思义,是一种固定部署在海底的声学探测系统。它由布置在水下的水听器阵列、电缆和设在岸上的信号处理装置、通信系统等组成。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和海洋监视船搭载的拖曳阵列传感器系统曾是美国海军综合水下监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海军封锁、监视重要海上通道的主要手段。

  美国海军为了监视苏联潜艇,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分阶段在全球建立了固定式被动声纳探测网络,主要设置在一岛链、连接格陵兰-冰岛-英国的“缺口”、太平洋中部、美国本土东西海岸等地。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如何监视海上通道?

  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的水下基阵部分的直径为110-120毫米,由若干节组成,每节长40米,内装10个水听器,工作频段为1-100赫兹和100-400赫兹,主要布设于800~1300米的海底。

  到7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在全球的主要海上交通要道共布设了36个水听器基阵,布设的海底电缆长度超过5万5千公里,由20个岸基处理中心处理来自这些水听器基阵的信号,当时参与该系统相关工作的军人和文职人员达4000多人。

  美国海军的水下监视系统最初的建设重点在大西洋北部,随后部署在太平洋北部。1957年在日本北海道西北建立了第1个监视系统,到1980年,先后在对马、稚内、琉球群岛建立了3个信号处理和分析中心,主要监视苏联海军潜艇的活动。80年代中期,水下监视系统逐步从日本南部延伸到菲律宾,覆盖了中国海军进入太平洋的主要通道,形成了水下监视链条。

  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海军潜艇活动的减少,加之美国海军又开发了可部署的机动水下探测系统,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的作用相应减弱。截至1997年,美国海军关闭了13处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的岸站。不过,美国海军始终没有放弃对西太地区部署的水下监视系统的维护和使用。1994年8月,美国海军发布指令,要求太平洋地区所有的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都要处于随时可用状态。2006年,美国和日本联合对老式水下监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提升了系统的监视性能,扩大了监视范围。

  美国海军在亚太地区主要有3套固定式水声监视系统:一是“海龙”水声监视系统,东起第一岛链的千岛群岛,经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到菲律宾至巴布亚新几内亚。二是“海蜘蛛”水声监视系统。从阿拉斯加沿阿留申群岛向西布设至库页岛以东海区,再从白翎岛中部海域向南延伸,直至夏威夷以南海域。三是“巨人”水声监视系统。主要布设在太平洋中部北纬38度线附近,西起日本以东,东到西经150度线,与“海蜘蛛”系统对接,主要覆盖太平洋中部海域。

  2015年9月,日本共同社报道称,为了监视中国海军潜艇的活动,日本海上自卫队与美国海军以琉球宇流麻市为据点部署了新型水下监视系统,由美日两国共同使用。

  再看日本。日本海上自卫队在美国的技术援助下,先后发展了多型水下监视系统,在日本周边海域构建监视苏联/俄罗斯和中国潜艇进出太平洋的战略反潜屏障。据称,1969年布设的LQO-3型监视系统对900米内、航速6节以下柴电潜艇的探测率约为70%。LQO-4型监视系统的设计要求是,在潮流复杂和海水温差大的海峡环境中,对30公里内通航的多艘潜艇、水面舰艇目标可以精确定位、测距。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役固定式水下监视系统是1990年代布设的LQO-4B、2008年服役的LQO-5系统、2014年建成的LQ0-6系统,在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对马海峡、东海等地共计部署了至少16套水下监视系统。

  今天的微课就到这里,谢谢观看。下节课我们介绍机动可部署的水下探潜网络。

  科普主讲人:侯建军(海军专家)

  科学审核:费伯禹(军事内容资深编审)

  监制:战钊

  导演:金赫

  摄影:小鹏

  后期:珞岩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传媒有限公司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