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党的二十大着眼国家安全形势再次作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的部署要求。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工程,中小学国防教育能否针对性搞好内容设计,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实效,通过讲清道理戳破敌人谎言,成为新时代中小学国防教育必须面对的紧要问题。
厘清国防概念 在正确认知中夯实学习基础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反映事物本质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的思维单元。明晰概念,是一个人能否对事物作出正确思考判断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标志。由此,深化全民国防教育,首先要厘清国防的概念,否则就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是承担原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中小学国防教育知识体系”研究任务的单位。该课题负责人李聪颖认为:“国防是一种特定的而不是全部的军事活动(即指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等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活动相关的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其它领域的活动。”
课题组成员田娥强调,“国防的概念与军事、国家安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概念不在一个维度,彼此之间是交集关系。国防强调的是特定的军事活动;国家安全强调的是国家在特定方面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这一状态的能力;爱国主义强调的是国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的深厚感情;革命传统是指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那些符合规律、战胜一切敌人和艰难困苦的革命意志、高尚品质、斗争精神、优良作风和实践做法。”
该中心副主任李杏军介绍说,“我们在厘清国防概念的基础上,与国防工业出版社一起组织编写了国防教育试点教材,集中培训了试点学校教师,并进行了5年的课程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深化新时代国防教育、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国防教育知识体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首届“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课程试点教师培训”结业仪式
搞清蕴含道理 在真懂真信中提升国防素养
对中小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目的在于从小培塑国防素养,在成长初始阶段对学生传授基本的国防知识、训练必备的军事技能,使其在学习、训练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的过程中自觉形成初步的国防意识,进而自发地主动地产生相关国防行为。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如何抓住大中小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层次分明、前后衔接”下的“第一棒”的“跑法”,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核心在于能否做到让学生们真懂、真服、真信。
对此,军队国防教育研究试点单位、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乔瓦第二小学语文教师毛莉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在给一年级的孩子们上主题为“带你认识国界”的国防课中,采取从孩子们所熟悉的学校围墙、球场、跑道等分界线的“界”形象引入的方法,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来讲“球场界、学校界、国家界”以及“界内、出界”等各种“界”的本质和作用,再向同学们展示世界各国五花八门的国界:路、河、墙、铁丝网、石碑、木桩等。
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把国防教育落到实处,防止老师没讲清、学生没听懂现象,是当前中小学国防教育实践中亟需特别关注的问题。对此,毛莉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自己原来对国防教育课讲什么、怎么讲并不清楚,现在通过上试点课,发现国防知识这样来讲,既能引发同学的兴趣,又能讲清国防的主题,还能促进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如果再让我多上些这样形式和内容的国防课,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都能提高。”
▲四川木里乔瓦二小一年级学生正在上国防课
训练逻辑思维 在破敌谎言中提升思辨能力
开展中小学国防教育,其成效不仅在于提升国防素养,还体现在“建立破敌舆论战的认知免疫系统”上。
全国国防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棠湖中学政治教师张雪梅对此深有感触。她指出:“国防课的某个话题,看似在语文、历史、政治课中也都有体现,但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本质区别。”她在给高三毕业班学生讲授主题为“为什么我国的尖端武器的发展要走跨越式道路”时,采取的是辩论式学习的方法,由学生就“当时我国不发展核武器或晚发展、按部就班发展行不行?为什么要走跨越式发展这条路?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不是谋求霸权威胁他国?”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她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举证、辨析、推理、归纳,最终让学生们自己形成“基于共识的答案”。
▲四川棠湖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正在上国防课
通过这堂国防课,学生们普遍反映,明白了“国防强弱取决于什么系列之·武器装备”其中蕴含的道理,懂得了那段历史背景下发展尖端武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清了今天的安全环境很大程度上仍得益于当年快速形成与敌制衡的局面,感悟到国防政策虽可能会对个人生活有影响、但从根本上是为了国家更强盛人民生活更美好。
张雪梅建议:“这样的国防课确实能够起到增强思辨能力、驳斥敌人谎言的作用,希望国防课在内容设计上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接种‘政治疫苗’,让敌人的各种谎言无处遁形。”
作者:马丹 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政治协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