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战中飞机的出现,使军队的作战优势大幅提升。其优势不仅源于高度,更源于速度。在空中,不必像地面车辆一样,受各种道路、地形的阻碍,可以将发动机的动力在克服空气阻力后全部转化为机动速度。这种高机动性使飞机能够快速突破敌人防线,并且不受地面常规火力的威胁。在防空高炮和导弹出现之前,飞机对于地面火力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防御优势。但此时飞机也并非无懈可击,其主要威胁来自敌人的飞机。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对方战机速度更快,那么该如何强化防御机制,以抵消对方的速度优势?
首先来看一个案例。在美日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零式战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铝合金,这种合金被称为50风金属,由日本住友金属工业公司研制。这种铝合金比普通钢还硬,可以造成很轻薄的飞机框架,在保证战机强度的前提下,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这弥补了发动机动力的不足,并且保证了极大的续航能力。降低了自重,从而大大提升了机动速度、续航能力和空战能力。相比之下,美军的野猫战斗机机动速度较慢,灵活性较差,在一对一的空战中总是落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军“约克城”号航母舰载机中队长萨奇少校,发明了一种被称为“萨奇剪”(Thach Weave)的新型战术。
“萨奇剪”战术
具体操作是:同一编队的两架野猫在转弯半径距离外平行飞行,然后同时转向内侧,此时两架飞机都可以检查对方的尾部是否有敌机跟随;双机交汇拉开距离后再次重复转向内侧,形成一连串类似剪刀的轨迹;如果零式战机试图咬尾其中一架飞机,则当它们飞向交汇点时,另一架野猫可以在侧面对零式开火;如果零式坚持追踪原目标,那么每一次交汇它都要遭到一次侧面射击;如果零式转向正在开火的野猫,那么它首先将和野猫进行一次对头攻击。当它继续纠缠时,角色变换,最初被追踪的野猫将在下一次交汇时对它开火。这个过程可多次重复直至后方安全。这类似于钓鱼,即前机充当鱼饵,后机充当鱼钩,当敌机咬住鱼饵时,后机伺机将其击落,并且鱼饵和鱼钩的角色可以互换。“萨奇剪”也可以在两个双机编队甚至两个四机编队之间进行,只要日机跳入这个陷阱,就很难占到便宜。在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岛海战中,萨奇和队友们采取这种新型战术,连续击落4架零式战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解决机动速度相对不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机动”与“环形”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就是当单机在机动过程中遭遇速度更快的敌机时,使用友机来掩护自己的侧后方,并且二者身份交替互换,从而组合成一种集防御与进攻于一身的新型防御机制。这并不是传统的“环形防御”,但可视为“环形防御”的变形,即,将环形防御中敌情威胁较小的半球防御方向由背向敌方调整为面向敌方,并且两个防御半球可以循环交替。这种防御机制将静态“环形防御”与动态“机动防御”的优点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机动速度较慢情况下的侧后方防御问题,可称其为“动态环形防御”。地面上步兵的伞形队形、步兵与坦克的“步坦协同”、进攻分队的“交替步进式”冲锋,甚至防御分队的“交替掩护”撤退,本质上都是“动态环形防御”。如下图所示:
从“静态环形防御”到“动态环形防御”
日军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萨奇剪”战术的弱点是必须将连续急转与双机协同结合起来,对飞机能量消耗较大,如果零式战机保持在野猫后上方而不急于进攻,逼迫野猫不断交叉飞行检查尾部,最终野猫要么放弃“萨奇剪”,要么进入无力机动任人宰割状态。但这种方法耗时较长,且看上去比较消极,违背了日本海军推崇的进攻精神,没有得以落实。另一种破解方式是使用两架零式在野猫飞到外侧转向点时,同时从两架野猫的外侧攻击然后从外侧脱离,但由于这种战术对协同的精度要求较高,而零式战机通信信号较差,导致无法实施。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破解“萨奇剪”的方法。到了后期,日军也没有必要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美军发明了速度和爬升均占优势的新式战机。“萨奇剪”现在能够应用的场景很少,因为现代空战强调以“四先”为主要特征的“超视距攻击”,即:先敌发现、先敌锁定、先敌开火、先敌脱离。“超视距攻击”对战机的态势感知和隐身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但这并不代表机动性能不重要,关键时刻,基于超机动性和超声速巡航的动态环形防御仍然是有效的战斗防御机制。
作者:毛炜豪,国防科大军事学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战略学硕士,作战理论科普专家,陆军指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联合作战、合同战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国防报》《指挥控制与仿真》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毛炜豪
策划:金赫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