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一个月瘦身十余斤,年过花甲仍爬塔架,一生潜心为国铸长剑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短视频 > 正文

他一个月瘦身十余斤,年过花甲仍爬塔架,一生潜心为国铸长剑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2021-11-02 16:22

  编者按:

  屠守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导弹与火箭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在解决导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制定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本期《了不起的军工人》,一起走进屠守锷为国铸剑的一生。

  屠守锷院士曾说:“当初我最早学的并不是导弹,而是飞机制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屠守锷在上海一所中学读书。那时的上海被日军的飞机炸得房倒屋塌,年纪轻轻的屠守锷萌生了这样一种志愿:我们一定要为死难的同胞们报仇,而且我要学会制造飞机。

  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屠守锷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攻下了硕士学位。在这之后,他就到了布法罗的一个飞机制造厂工作,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后来战争结束,他回到了国内。

  1957年,聂荣臻元帅主持国防科技工作,邀请了一批科学家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屠守锷应邀成为了第五院十个研究室中负责研究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室的主任。导弹研究对于屠守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和当时的很多专家一样,一切从零开始,在摸索中进行中国的导弹研究。面对着那种艰苦困难的局面,屠守锷非常平静,他坚定地说:“人家能做到的,我不信中国人就做不到。”正是抱定这样一种想法,屠守锷和他的同事们精心地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

  作为导弹研制的主要负责人,钱学森、屠守锷带领团队,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选定了中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后经批准实施后,这个规划成为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的蓝图。

  1962年,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时遭遇挫折,掉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屠守锷临危受命,他和当时的工程师、工作人员一起全面系统地查找原因。1964年,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八次飞行试验都获得了成功,这一年,是中国导弹的发展史上应该被记住的一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攻关,我们第一代的导弹技术专家就这样成长起来,这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1965年3月,在中央专委召开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尽快把中国首枚远程导弹研发出来,并且直接任命屠守锷为中国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中国的远程导弹1971年试飞,1973年正式定型生产,整个过程中屠守锷始终坚守在第一线,甚至在一百天的总装测试的过程中,他一刻也没有离开过。

  就在屠守锷认为这颗导弹可以出厂运往发射场的时候,不同的意见产生了。周恩来听完屠守锷的详细汇报,只问了一句话:“屠总,你认为这颗导弹是不是可以发射?”屠守锷毫不犹豫地回答:“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它的性能和状态是良好的。”周恩来明确说:“我们支持你。”到最后要发射的时候,屠守锷专程从试验场回到北京,当面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听了他45分钟的汇报以后,马上决定可以发射。

  后来,屠守锷也曾经说,总理的这种关怀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两天以后,大西北的发射场传来了一个巨大的喜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在无数科研人员和部队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导弹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成功地向9000多公里外的南太平洋海域发射了东风-5型运载火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研制任务胜利完成,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达到了新水平,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

  1980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5月12日到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当时,这个消息让世界产生了震动。

  屠守锷这一生中经历过多次发射试验,但是这一次对他来说压力巨大,因为这是面向全世界宣布的。屠守锷和当时研究院的院长张镰斧带着实验队进入了寒气逼人的戈壁大沙漠。大沙漠的气候、大沙漠的恶劣环境对他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屠守锷每天都在火箭实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来回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和考核,有的时候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

  为了确保这次发射成功,这颗导弹上面十万多件零部件必须全部处于一种非常好的工作状态。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屠守锷掉了十几斤的肉。当导弹已经在发射架上竖立起来的时候,屠守锷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他说他还要上去做一次检查。于是屠守锷又最后一次爬上了发射架,仔细地进行了最后一遍检查。众所周知,那次向太平洋发射的这颗洲际导弹准确地命中了万里之外的目标,震动了世界。

  从屠守锷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中国导弹的总设计师,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奋斗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像屠守锷这样的“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的大国重器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对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屠守锷接过国家领导人授予他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时候,无数人在那里拼命地鼓掌,这正是对他身上这种民族精神的褒奖。(赵清建整理)

他一个月瘦身十余斤,年过花甲仍爬塔架,一生潜心为国铸长剑

本作品由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天才简史荣誉出品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