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而战斗规律就是战斗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战斗诸要素与战斗进程和战斗结局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自战争诞生的一刻起,其特有的规律便已经存在,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逐渐被认识、归纳、总结,进而形成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亦对之后的作战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如果从纵横两条线来理解战斗规律的发展便不难发现,战斗规律的变与不变是一体两面的有机整体,共同勾勒出了战斗规律的全貌。
横向比对,“聚优散劣”在同一时期的认知趋于统一真正意义上的战斗,应当是在阶级分化与国家产生后形成的、围绕一定政治目的进行的武装集团之间有组织的暴力冲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战斗作为一种军事实践活动,是从未停止过发展和变化的。但如果我们把战斗规律的发展按某种指标分为一个个单独的片段,在这样一个片段中,我们会发现世界各地归纳出的战斗指导有着惊人的相似。早在公元前359年,马其顿王在指挥战斗时发现,作为对手的伊利里亚人在正面往往很强,两翼却颇为脆弱。于是他暗自加强了自己右翼的士兵,在攻击敌人左翼的过程中果然迅速克敌制胜,进而使敌整个防线溃败,从而获得最终的胜利。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兵书还未产生的时候,指挥官便已经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总结出了一定的兵力使用方法,而这种方法便是聚优散劣规律的一种体现,在局部聚集精锐兵力形成优势从而破局,进而谋求整场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古代兵书中也有记载:“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
《孙子》在“虚实篇”中对此作了详细论述:“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可见,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相同或类似的武器条件下,对聚优散劣这一用兵规律的认识都是趋于统一的,不过此时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更多的是指人数的多寡和兵员素质。聚,指的是人员集中,散,指的是人员分散,人数多、素质强的一方便是力量强的一方,便能在战斗中取得优势。
相隔万里而又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环境的军事指挥家,对“聚优散劣”这一战斗规律产生如此相似的认识,或许我们不应仅仅把其归结为英雄之间的“所见略同”,而是其在对制胜机理本质内涵的详细描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交互。我们把参战人员所能发挥的战斗能量进行参数量化,所在战场定义为战斗能量所能覆盖的影响范围。不难发现所谓的“聚优散劣”,其实质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施加的战斗能量总量之间的整体对决,强胜弱败,不外如是。冷兵器时代单人释放的战斗能量有限,哪怕是天赋异禀的壮汉,在战场上也很难敌得过普通士兵的围攻,这也导致其个体之间的差异很难显现;战斗能量的释放距离有限,不可能出现同一地区战斗能量的无限叠加。两方因素共同影响之下,也就导致了这一时期的“聚优散劣”更多地表现为“人数多寡”,为各国军事家普遍认知。
纵向探究,“聚优散劣”在不同时期的展现不尽相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火器的广泛使用逐渐对战斗的方式方法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但聚优散劣这一战斗规律并未随火器时代的到来而销声匿迹,反而在战争中继续绽放光芒。法国资产阶级杰出的军事统帅拿破仑曾经指出:“多兵之旅必获胜”。他始终坚持“集中大于敌人的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并一再强调,必须在一定时间和需要的地点集中比敌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优势的兵力。
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概括指出:“拿破仑的秘诀在于集中,而他的继承者的秘诀却在于分散。”而事实上,在拿破仑一生指挥的战争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处于劣势兵力的情况下,依靠局部优势转变战场主动形式,进而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取得最终胜利。而近乎同一时期的普鲁士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也同样指出,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他指出:“如果我们不抱偏见地研究现代战史,那就必须承认,数量上的优势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决定性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集中兵力这个原则,在现在必须提到比过去更高的地位。”
可见,尽管战争发展到了火器时代,聚优散劣的规律依然被人们所认可并继续使用。但我们还应看到,此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已经不仅仅是兵力的多寡,而是将装备的影响添加其中。拿破仑本身便是炮兵专业出身,1795年10月便利用大炮以6000之众镇压了拥有2.4万多人的武装骚乱队伍从而威名大振。克劳塞维茨也在论述中强调集中兵力的原则必须是在科学水平、武器装备和训练等方面处于均势的时候。
火器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作战单元所能发挥的作战能量和释放距离,一战期间一名普通的战士如果配发一挺弹药充足的马克沁机枪,足以打退千人级别的战术冲锋,二战期间德国800毫米“古斯塔夫列车炮”,一枚弹药重达7吨,足以轰烂一座城市。人员的数量优势已经无法决定特定范围内的战斗能量强弱比对,只要火力充足,以少胜多的战例数不胜数。此时的“聚优散劣”或许更可以概括为火力的集散,聚,指的是火力的集中,散,指的是火力的分散,战斗规律在纵向的变化开始显现。03技术更迭,“聚优散劣”在特定时期的发展引发质变
随着飞机坦克等新型武器的出现,机械化时代的战争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愈加复杂,武器装备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尤其在合同战术出现后,意味着单一兵种的强弱已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朝着体系对抗的方向愈行愈远。以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为例,其核心便是对敌人防御配置实施全纵深突击。以闪电般的速度实施快速机动和进攻,强调利用优势火力截断,达到孤立敌军、割裂前后的作战目的。
而美军也随即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其特点便在于利用其优势的空地力量同时对敌一线、二线部队进行打击,从而把战场扩大到纵深全境,通过破坏苏军的控制系统和战斗部署,进而取得战争主动权。这些先进军事理论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机械化部队的作战能力,但就“聚优散劣”的战斗规律而言,或许此时的制胜机理依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飞机坦克的出现无疑大大提高了作战杀伤和半径,合同战术的出现进一步梳理了各作战单元之间的协同配合,进一步放大了释能渠道,但其本质依然是有限空间内的战斗能量叠加,这与火器时代的火力叠加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真正的变化出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全新变化,也使得军事领域涉及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不论是电子对抗还是信息攻击,电磁领域的加入使得“聚优散劣”这一传统军事概念的表述不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质空间,而向电磁领域等无形空间急剧拓展,此时仅用物质空间一定范围内的战斗能量多寡已经不足以真正实现“强胜弱败”中的强、弱判定,更多地表现为多维空间整体合力的效果显现,谁能在更短时间内在特定范围释放更多合力效能,谁就能真正实现“强胜弱败”,夺得最后胜利。
追本溯源,“聚优散劣”在未来时期的运用依旧可期武器装备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战术思想和战法的变革,而这种变革随着人类发展的提速显得越来越频繁。战术规律的纵向变化显得越来越快速,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差异被进一步拉大,横向的统一被割裂,呈现出愈加复杂的态势。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大的趋势已然成型。面对这些新的变化,聚优散劣的规律依然存在,却又进一步发展以不一样的面目呈现。
其一是力量使用进一步集中,但力量基点进一步分散。由于现代战争逐渐朝着超视距、精确打击、超远程攻击的方向发展,力量的投送可以达到不同空间之间的协调聚合。现代战争已出现发现即损毁的现象,此时各种作战力量的使用便不能追求形式上的集中,而应该在保证作战效能的基础上,实现尽可能的分散,以求尽可能保存自身力量。
其二是体系构成进一步繁杂,基本规模却进一步缩小。随着更多新式技术武器的出现,参战人员和力量构成愈加复杂,单一兵种独立作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兵种联合作战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样式,甚至同一兵种内部也朝着多样化持续发展,力求在更多的空间内实现体系联合产生的力量扩展效能。但作战的基本单位随着新技术支撑的功能性提升却在不断缩小,由最初的作战师缩小为合成旅,甚至在向合成营进一步转变,未来战场上,这些基本的作战单位进一步细化,将以更灵活的姿态努力构建战场各个区域的力量优势,进而左右战场的态势。
其三是涉及空间进一步扩大,持续时间却进一步压缩。随着新式技术武器的发展,作战的空间不断扩大,不仅体现在海陆空三维空间,还体现在向外太空、电磁空间等领域进一步扩展,此时的力量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海陆空传统部队的规模质量,能否在新兴领域取得主导更是关键,这种多维空间的力量聚合才是衡量现代战争敌我双方实力优劣的真实写照,而空间上拓展的同时,作战时间却被进一步压缩,不论是侦察技术提升使得战场愈情况加透明,还是电子对抗智能化系统带来的指挥效能提高,亦或是武器威力剧增带来的杀伤力提高,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未来战争趋向于极短时间内的集中爆发,甚至有可能瞬间奠定胜负,这也使得聚优散劣的规律在未来作战中显得愈发重要。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相同或近似条件下,人类对规律的认知总会随着实践的产生而愈加全面,越是接近,在表述上便会愈加相似,这便是规律的横向稳定性。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永恒的,这也就是规律的纵向变化性。“聚优散劣”这一战斗规律的变与不变,体现在战斗能量强度和适用范围界定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唯有正确地认识、归纳、总结规律,并用正确地应用规律指导实践,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联合出品:科普中国 光明军事
作 者: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