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事观察】核科学家遭暗杀 “真凶”究竟是谁?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短视频 > 正文

【军事观察】核科学家遭暗杀 “真凶”究竟是谁?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2020-12-08 18:17

  近日伊朗顶级核科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在首都德黑兰东北40英里处遭暗杀身亡,受到全球关注。继今年1月3日伊朗军方高级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被美军无人机击杀以来,伊朗今年连失两员大将,损失惨重。这次暗杀的具体细节是这样的呢?

【军事观察】核科学家遭暗杀 “真凶”究竟是谁?

  目前,法赫里扎德被暗杀的细节已传出多个版本,扑朔迷离。有伊朗媒体称,暗杀或是通过远程控制的遥控机枪完成,而且袭击现场没有发现袭击者。

  近日,伊朗军方证实了这一说法:暗杀法赫里扎德的枪支,是通过卫星进行遥控的。瞄准时,使用了非常先进的摄像头和人工智能技术,并对准法赫里扎德本人的脸部,进行了13次射击。和苏莱曼尼被无人机暗杀相比,此次行动难度更高。

【军事观察】核科学家遭暗杀 “真凶”究竟是谁?

  近年来,多起暗杀行动与无人机有关,那么,相关国家为什么不选择使用无人机进行这种暗杀或斩首呢?

  专家表示,首先,如果使用无人机进行打击,暂且不说能不能成功实施,很可能会暴露自身行踪,留下很明显的证据,招致伊朗报复和国际社会谴责。第二,伊朗的防空实力相对较强。现有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很难深入伊朗领空,肆无忌惮地对这种点状目标实施打击。第三,由于伊朗领土相对辽阔,纵深比较大,通过无人机实施暗杀,无法保证行动的突然性。今年年初,美国无人机炸死苏莱曼尼,也是在伊朗境外进行的。

【军事观察】核科学家遭暗杀 “真凶”究竟是谁?

  实际上,在此之前,就有机构公布了使用微型无人机、蜂群式无人机进行“斩首”作战的设想视频。这些无人机借助人脸识别等技术,对目标进行识别,加之自身体型小、数量多,很难被拦截,可以突破对手的防御,对特定目标进行打击。不过这些杀手机器人还需要解决远程投送、导航等技术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并非无法解决。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战 钊 宋雅娟

  策划:赵清建

  脚本:赵清建

  主持:金 赫

  摄像:张佳兴

  制作:张佳兴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