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日韩对超大型油轮垄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

2019-07-15 18:02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编者按:

  伴随新中国成立,我国的造船工业筚路蓝缕,从当初装备和人才两方面匮乏,到自主研制核潜艇,航空母舰等大国重器。70年来,中国造船栉风沐雨,由弱到强崛起的速度世界第一。背后倾注着无数民族科研巨匠的付出,他们用毕生追求撑起祖国的脊梁、创造着岁月静好,为我们缔造了强大的国防条件和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此,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委员会、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等联合推出《小川谈大师》系列新媒体科普作品,讲述船舶大师鲜为人知的故事,启迪网友具备求真唯实的科学观,呼吁莘莘学子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国之栋梁。

沈闻孙院士

在工作中的沈闻孙院士(图片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提供)

  “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沈闻孙

  宝剑锋从磨砺出

  沈闻孙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船舶工程科研路上风风雨雨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在新中国造船史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第一。与船舶设计研究单位的院士相比,沈闻孙是中国造船厂中成长出的唯一一名院士。

沈院士在船厂现场指导工作

沈院士在船厂现场指导工作(图片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提供)

  1982年,在重庆429厂从事设计工作12年的沈闻孙被调回到大连造船厂,负责研制出口船。当时,我国的船舶工业刚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造出口船的规范和资料很少,工作难度非常大,沈闻孙和他的团队克服一切困难,从参与、主持设计和开发我国第一艘出口船2.7万吨级散货船“长城”号,到9.8万吨级双壳体油轮、15万吨级散货轮、5.2万吨多用途集装箱船、再到我国第一艘超大型油轮(VLCC)等20余种船型,为中国大型、高附加值船舶走进国际市场,力促中国造船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主持设计建造9.8万吨成品油轮时,双壳体油轮不仅国内首创,因设计风险大国外也少有。第一次试航回来,他连续一周没睡好觉,老伴心疼地说:“你都已经62岁的人了,何必呢?”沈院士却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责任心”。就这样,沈院士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成功研制了在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被船东称为“大连未来型”的双壳体油轮,造创外汇1.12亿美元。

  科研硕果满枝头

  沈院士从事船舶设计与开发工作六十多年来,在他的主持下,成功解决了大型双壳体油轮结构、大型船舶振动、艏浪拍击、机桨匹配、船体线型优化等许多重大关键技术,每个技术突破背后都需要挑战极大的风险。面对困难,沈院士从未有过退缩,他说:“遇到困难不能绕道走,应该知难而进,迎接挑战,这样的工作也是最有乐趣的工作”。

  如今,他和团队一起先后开发了18万吨级货轮、20万吨级货轮、大型集装箱船、40万吨级与50万吨级矿砂船,其中18万吨级货轮已经建造50余艘,为中国船舶工业占据国际市场份额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以来,他和团队对超大型油轮(VLCC)减少压载水这一课题做了大量研究,成功减少压载水5万吨,达到国际造船技术的领先水平。

  2019年6月11日,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院士办公室,面对89岁依然孜孜不倦于探索造船前沿技术的沈院士,我诚恳讨教“人生秘笈”,德高望重、谦和慈祥的沈老笑着平和地说:“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在沈闻孙院士办公室田小川与院士合影

在沈闻孙院士办公室田小川与院士合影(图片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提供)

  监制:林宪东 金向军

  制片:刘蕾

  策划:小川 金赫 纯清

  编辑:小川 纯清 金赫

  音频编辑:金赫

  科学顾问:舸谐 戴淮波

  出品单位: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委员会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阅读剩余全文(

划重点

沈院士从事船舶设计与开发工作六十多年来,在他的主持下,成功解决了大型双壳体油轮结构、大型船舶振动、艏浪拍击、机桨匹配、船体线型优化等许多重大关键技术,每个技术突破背后都需要挑战极大的风险。

[责编:赵清建]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