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科协 光明网 主办

长征系列火箭如何应对“超级2018”最高密度发射?

2018-02-12 19:30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新一代火箭长五、长七迎接新挑战

  作为支撑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也将于2018年迎来新的挑战。

  作为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货运专车,长征七号火箭在2017年成功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虽然在2018年没有发射任务,但是长征七号也将需要为未来繁重的任务做好准备。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火箭总指挥王小军介绍,研制团队今年将在前两次成功发射的基础上,创新方法,进一步提升火箭的产品可靠性,为未来我国空间站建设阶段发射货运飞船做好充分的准备。

  备受瞩目的长征五号也将在2018年迎来“复出”。作为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肩负着未来我国探月三期工程、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重任。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全年宇航发射计划,长征五号将在2018年执行发射任务。未来,新一代运载火箭也将迎来批量生产阶段,为支撑我国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较真儿”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

  面对史无前例的高密度发射挑战,长征系列火箭研制队伍给出了高标准的答案。

  春节前夕,执行北斗三期第三次全球组网的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队依然坚守在火箭发射的第一线。“把成功作为信仰”是火箭试验队员们一直秉承的理念,“成功”也是火箭发射队员们挂在心头最执着的追求。

  胡炜是此次火箭发射任务的01号指挥,他的工作是在发射过程中协调各个系统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被同事们称为火箭的COO(首席运营官)。面对春节前需要在一直坚守岗位,他说“每一次发射对我们来说,都是日常工作、本职工作。虽然平凡,但是需要我们用一次次的成功来支撑航天强国的建设。”

长征系列火箭如何应对“超级2018”最高密度发射?

技术人员在认真检查火箭每一处细节 史啸摄

  火箭总装技师吴延翔说,“我的工作是将火零部组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火箭,不容有丝毫的马虎和大意。严谨、细致、确保成功就是对自身岗位负责,更是对金牌火箭荣誉的捍卫。”

  火箭地面低温燃料供气系统设计员郝春哲是发射前最后一批撤离塔架的人员,在临发射15分钟前仍然需要为火箭动力系统保驾护航。他说,“在临发射前需要关注每一个细小的参数变化,必要的‘较真儿’就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

  据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介绍,根据2018年全年的任务情况,很多发射队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需要扎根在发射场执行火箭发射任务。2018年春节进行短暂休息后,3月初发射队又要再赴发射场执行下一发任务。“确保火箭高质量,确保发射发发成功是我们的责任,把成功作为信仰是我们这支队伍最本真的追求” 岑拯说,“今天每一次的成功就是对未来更好更快发展的支撑。”

  长三甲火箭平均26天发射一次

  一年14次发射,长三甲,一个单一系列的火箭一年发射次数接近中国2017年全年全部火箭发射的总和。为此,研制团队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策划。

  据岑拯介绍,年初开始,研制队伍就在顶层策划及综合管理、生产瓶颈解决、产品质量保证与控制、产品组织管理和人员等四个方面共梳理出34条应对措施。在研制队伍的努力下,目前火箭将具备24天总装齐套一发火箭的能力。

  从全年的发射计划看,长三甲系列火箭平均26天就要进行一次发射。而且生产现场通常是同时有2-3发火箭并行开展工作。“如果不从生产管理上想办法,年度计划将没有任何余量” 岑拯说。因此,研制团队创新提出了“去任务化”的管理方法。

  之前的火箭研制和生产通常都是围绕一次具体的发射任务进行生产、总装。“‘去任务化’就是指实现火箭各个单机、系统和整箭的产品化、通用化、组批量生产。”岑拯解释说,“去任务化”意味着单级火箭、单发火箭完成总装后,可以灵活调整其承担的发射任务,只要卫星和火箭接口保持一致,针对具体任务调整软件即可满足发射任务需求。

  目前这种“产品化”式的研制进程正在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制一线进行推广、调整,未来“流水线”式的火箭生产总装方式有望成为现实。

军事科技前沿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

军事科技前沿

[责任编辑:肖春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