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新的力量: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上)
首页> 科技频道> 军事科技前沿> 烽火访谈 > 正文

创新的力量: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上)

来源: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2020-08-01 08:51

  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打开了中国行星探索之门。

  军工专家跨界对话系列活动的首场《创新的力量: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邀请国防科工局综合司原司长、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专家高级研究员李洪波及华为公司原高级HR专家、华为大学核心筹建人祁生胜3位来自高科技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从“天问”奔火、5G布局等热点话题引入,结合各自的专业经验,畅谈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共同为网友献上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跨界对话。

 

  (以下是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企业界同仁、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第一场军工专家对话直播活动现在开始,本场对话的主题为《创新的力量,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我是主持人中国航天报社副总编辑索阿娣,欢迎大家。

  我们知道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国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有的时候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我们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地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打开了中国行星探测之门,类似这样的创新让很多网友感到振奋。

  的确,从身边的5G到组网的北斗,再到奔火的天问,创新的力量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邀请来自航天领域和华为公司的专家,作为高科技领域的国企和民企代表,开展一场跨界对话。

  感谢各位嘉宾百忙之中做客直播间,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光明网、中国航天报社主办,同时得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航天基金会、将才学院、我们的太空、中国航空报、中国船舶报、中国核工业报、今日头条、抖音、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机构和媒体的支持,在此表示一并感谢。

创新的力量: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上)

现场(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摄)

  主持人:今天我们在海南文昌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各位嘉宾,我想问一下,三位在看到这则新闻之后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

  吴志坚:为首次火星探测点赞,为中国航天加油,为中国梦助力。

  祁生胜:我觉得人类又往前进了一步,我们国家越来越昌盛了,我们的航天事业越来越蓬勃发展了。

  李洪波:我的感觉就是很开心,但是也很担心。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天问一号加油。

  主持人:吴理事长是作为火星探测论证项目的重要参与人员,想请吴理事长给我们介绍介绍当年中国为什么要开展行星探测,而且将第一站锁定为火星。

  吴志坚:火星探测一共有两个主要的科学主题。第一个科学主题,是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第二个主题,是研究火星的起源和演化的过程。在太阳系内,火星是离地球距离最近的,它的自然环境也是跟地球最为相近的,所以它成为了人类深空探测的重点和热点。特别是前几年,我们在火星上发现了水和冰,于是人们就推测火星上可能存在着生命,中国的科学家对此也有着一探究竟的浓厚的兴趣。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技术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都能够去探索宇宙,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中华民族的贡献。

  我记得是2010年8月,8个院士谏言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开展我国的月球以远的深空探测,国家航天局就组织有关方面进行论证。当时我作为探月工程的副总指挥兼探月工程中心的主任,来具体做好这项论证的服务和协调工作。论证前后经过三轮的迭代和深化,最终提出了一次发射,完成三次任务,也就是环绕、着陆和巡视的任务。通俗的说,要让火星探测器能够围绕着火星转起来,落下去,在火星的表面走起来。今年的航天日,也就是今年的4月份,航天局宣布中国的升空探测任务的命名为“天问”,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就同时命名为“天问一号”。

  大家都知道“天问”这个词就是来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所以说从这个当中我们可以深深地领悟到,中华民族在深空探测方面不懈地努力和追求。

创新的力量: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上)

国防科工局综合司原司长、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摄)

  主持人:刚才理事长在谈话过程中讲到,我国的火星探测是一次性地实现,先是环绕、着陆和巡视,一次性地实现三个目标,我们想问一下这样的方式和其他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吴志坚:我觉得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弯道超车,世界首创。国家对升空探测论证还是很重视的,回想一下,我们有5任的航天局长领导这项任务,这些航天局长大家都很熟悉,陈求发同志、马兴瑞同志、许达哲同志,唐登杰同志,还有现在的局长张克俭,孙家栋、栾恩杰、叶培建、欧阳自远、吴伟仁等等一批国内的航天界的泰斗,全国的很多与之相关的院士,还有知名的专家都主持和参加了这个论证。

  自1961年以来,人类在开展火星探索方面一共进行了45次,失败的有23次,失败率为51%,成功的19次,为42%,部分成功的为3次,为7%,成功跟部分成功加起来大概占到了49%。

  我国来组织火星探测,一定要体现出中国的特色。 所以我们各方面的专家是各抒己见,在不同的观点的碰撞中,最后凝聚了共识,决定了这么一条探测的方式,所以说他在世界上还是首创。如果他这次“天问一号”任务能成功,我国就是在一次探测任务中能实现三次探测任务,而且它是继美国之后能够第二个漫游火星的国家。当然了,正因为是首创,正因为是弯道超车,所以说面临的困难还是很多的。因为真正地实现这么一次发射三次探测任务的,目前只有美国做到过一次,欧空局也想这么做,但是最终失败了。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也是我们对世界航天的一个贡献。

  主持人:吴理事长讲到我们国家选择的这条道路相当于集约式三合一,而且也讲到了火星探测任务的难点,现在成功率不到50%,我们这次的火星探测任务也是面临着很多的艰难坎坷,所以我们想请教李洪波研究员,从火箭点火到探测器着陆火星这一段路程里面大概要经历多少磨难,请研究员给我们揭秘一下。

  李洪波: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的火星探测的历史,你就会发现是步步有难,处处有灾,完全成功的任务不到四成。为什么这么难?主要是它太远了,地球和火星的距离最近也要5500万公里,远的话超过4亿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知道孙悟空一个筋斗一万八千里,大家说去西天取经,他不是一趟就到了吗?即使以孙悟空的速度,我们假设悟空一天往返西天两趟,他最近也要飞8个月,最远的话它得飞5年,悟空才能飞到火星,这么远的一个距离就造成了很多的困难。

  我们去梳理一下,一般来说有七道坎,每一道坎都有探测器倒下,第一道坎就是发射窗口,26个月才出现一次最合适的发射窗口,这个窗口的话可能人类飞7~10个月你就能飞过去了,如果错过了这个窗口可能就得飞5年,然后这样的一个情况,错过发射窗口你就得再等两年。美国的“洞察号”就是因为它发射前有些故障,所以从2016年等到了2018年才实施,这是第一道坎。

  第二道坎是发射,今天长征五号发射,大家其实是很高兴他成功了,这是我们长征五号第一次承担正式的发射任务。之前因为长征五号的一些故障什么的,当时还是等了两年我们才迎来他的成功。但是大家要知道在发射阶段倒下的火星探测器占到了1/7,前苏联的前四次火星探测任务全部倒在了发射阶段,美国的前两次火星探测任务同样倒在了发射阶段,连地球轨道都没进去,就阵亡了,就好比取经人连长安城门都没出去,他就失败了,这是第二道坎。

  第三道坎,进入地球轨道之后,我们要找准一个时机,要踏上奔向火星的高速公路。我们在市内的公路转完之后,我要上高速,上高速的这一步,有1/8的探测器倒在了上高速路的这一步,这就是你刚刚出了大唐边境,然后就迷路了。这个过程我们知道印度,印度探火的“曼加里安号”探测器差一点点就倒在这一步,当时它的发动机出了一些故障。然后2011年的时候,俄罗斯它的火星探测器搭载了我们的“萤火一号探测器”,就是在这一步失败的,这是第三道坎。

  第四道坎我们踏上了高速公路,奔着火星去了,但是在路上可能失联,就没有了,还有没有进入到火星轨道,这一步就失败了,这一步倒下的探测器占到了1/7,日本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也是迄今为止日本唯一的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就倒在了这个阶段。

  我们进入火星探测轨道之后,是不是就可以放心了?也不是。进入火星轨道之后,你的探测器有可能一入轨就失联。 第五道坎倒下的是谁呢?这个就是前苏联的最后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叫“福波斯”2号。这个探测器已经进入了环绕火星的轨道了,但是它失效了,所以它上面带的着陆器没有能够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这次任务就告终了。刚刚到灵山脚下就倒下了。

  好,但是最危险的是第六个阶段,第六道坎是爬山,第六道坎是我们要从火星的轨道上要落下来,要着陆到火星表面,到达火星轨道的探测器,一半的这个探测器在这个阶段折损掉,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取经人在登顶灵山的过程中,半山腰阵亡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是非常非常地可惜的。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去看这个过程中当然比较典型的两个案例就是欧洲,欧洲至今为止一共做了两次火星探测,全部都是在最后着陆的阶段失败了,所以欧洲至今他的火星探测器也没有能够登上火星,好,这是第六道坎。

  着陆之后还有第七道坎,第七道坎就是火星探测器刚刚着陆火星之后就失效了。这个是前苏联的“火星3号”探测器,着陆之后只工作了20秒,一幅图片没有传回来它就失效了,这就相当于取经人登顶灵山山顶,刚上去就阵亡了。所以你就看七道坎,步步都有这个探测器倒下,所以火星有一个绰号,它叫探测器坟场,每一步都是取经人的尸骸,所以我们可以看此去西行步步有难,处处有灾,真的是非常艰巨的一项任务,非常不容易。所以如果“天问一号”能够完成的话,这是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水平的。但是我们也希望最终我们踏平坎坷成大道,最后能够“天问一号”得成正果。

创新的力量: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专家高级研究员李洪波(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摄

  主持人:好的,感谢李研究员,她用了一个形象的西天取经,便于我们大家网友对这个事情的理解。西天取经路上布满荆棘,我想怎么才能保障我们这次任务的成功?

  李洪波:护驾的齐天大圣就是我们地球上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所以关键就是,师傅叫悟空的时候,一定要有人回应,这个联络非常的重要,升空探测的核心就是一定不能失联,一旦失联就意味着任务的失败。

  主持人:师傅叫悟空的时候,悟空一定要到,说的就是火星探测的远距离的一个测控的问题。说到测控跟通信是紧密相关的,通信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拿着手机,现在都迭代到了5G这个版本,我们了解到华为公司在5G领域的布局非常的超前,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祁老师,想请祁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5G它到底有什么看点?

  祁生胜:关于5G,我突然想起了我的90年代,为什么?因为我们当时通讯用的是电话机,之后用BB机,只能发一些文字,BB机之后大哥大就是模拟信息,大哥大之后是GSM,GSM之后CDMI也就是3G,CDMI之后4G\现在到了5G,整个的过程将近用了30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华为在5G在整个应用领域里头,我主要说三个点,第一个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跟交通有关,我们叫智慧交通。智慧交通这一块里头,实际上跟我们国家的新基建的战略是相吻合的。在我们过去的交通里头,比如我们的自动驾驶,那么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时间问题。在车自动驾驶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速度过来的时候,那么等车自己感觉到旁边的障碍的时候,4G是解决不了这个特别短距离的障碍,所以容易发生故障或者容易发生危险,但是5G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由我们刚开始的、最基本的文字传递到5G的、高速的图形图像以及音频声频和视频的传递,那么可以说是迭代了5代,这五代里头真正达到了一个我们的实时传递信息的这样一种状态。

  所以在整个的智慧交通里头,华为现在已经是跟我们比如像比亚迪是吧,完全合作,华为不造车,但是给车安装千里眼顺风耳,所以让车就有智慧的一面,同样我们的高速公路上也是有各种各样的传递的信息的渠道,探头,这样以前我们拍到的一些模糊的照片,在5G的领域里头来说,他就轻而易举的可以传递非常高清的图片,这是一个领域。

  那么第二个就是我们的智慧医疗,华为也在这个领域有布局。那么智慧医疗就是我们以前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到专家的跟前,一定要到医院里,那么通过智慧医疗的话,专家可以远程给病人,通过5G传输,直接可以做手术,直接可以看身体里头的所有的问题,所以这也远程解决了我们智慧医疗的问题。

  还有华为也在很重要的一个领域,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比较多的大家都用的手机,日常生活中我们正在改变的方面。

  它为什么方方面面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呢?因为它是底层的管道,底层的我们未来的大数据也好,人工智能的所有的信息数据也好,这个管道就是5G真正意义上解决了一个是带宽的问题、一个速度的问题还有一个距离的问题。

  刚才李博士说了,我们从火星要传递信息过来,这是不仅仅解决了一个速度的问题,要解决远距离传输,而且远距离要传输精准和高清的这些图片,这些信息,所以华为在这方面已经可以说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那么鉴于此,所以无论是受到美国各方面的打压,但是华为在现阶段还是已经突破了5G的应用。 当下来说已经与23个国家签订了这个协议,同时在整个5G市场领域里头占到了百分之近八十的份额,同样去年的时候,任总特别出来说,美国要是对华为的5G不信任的话,我们可以转让技术。实际上那时候华为6G已经早就开始了。好,谢谢。

创新的力量:从拥抱5G到奔向火星(上)

华为公司原高级HR专家、华为大学核心筹建人祁生胜(光明网记者 张佳兴/摄)

  主持人:说到6G,现在5G的应用场景就如此的丰富多彩了,到了6G,我们也是非常期待,因为这个应该是整合了卫星的物联网,真正的可能做到万物的互联。也许到了6G的时代,我们的火星的远距离测控会不会比现在更容易,我们拭目以待。

  在刚才的聊天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航天领域的专家讲到航天的自主创新,还是我们华为公司的专家讲到华为的在5G里面的布局,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性。

  那么我们今天借着火星探测的一个大热话题,我们也想把我们的话题聚焦到自主创新上来,首先想请李研究员,您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您是怎么理解自主创新的?

  李洪波: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理解自主创新,首先是为什么要自主创新?实际上我们还是为了有一句话叫我命我主,我自有术,把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才要自主创新,自主你才有安全感,不会被人砍脖子。创新就是当别人不让你走他的路的时候,你能自己开出一条路来,我才不会被人逼到墙角,所以自主创新最终还是为了把未来握到我们自己手中。

  自主创新来说,我们看一下航天来说,比如说新中国70年来,我们的老前辈就给我们打下了非常厚实的基础,有物质的、有技术的,这些应该来说都是我们今天进行自主创新的非常好的保障。

  首先物质方面我们有独立完整的科学工业体系,这个非常的重要。我们看一下,现在其实能有中国这样的一个体量的这种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全世界只有三个,美国、中国、俄罗斯。实际上不管是欧洲、日本、印度,他们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美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像航天的话,当年伽利略系统就是,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刚开始建设的时候,美国就坚决反对,所以那一段时间他就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但是我们国家我们有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在物质上就不会受制于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物质基础。

  第二点,就是我们精神上是独立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个是中国航天事业一起步的时候融入到我们的传统的血脉里的这样的一个精神。在这样的支撑下,像钱学森先生他就说,从他开始,中国航天人都坚信说没有什么是外国人能搞中国人不能搞的。钱学森先生把这样的话说出来之后,这么多年一步一步大家看,中国航天就是自己的精神支柱,这一点我们始终是站立着的。这样一来,你不是不让我用你的卫星导航系统,不让我用你的产品吗?你不是也不跟我合作吗?你非得让我们去见识一下社会的险恶吗?那好,我们靠自己。想让我们在科技发展上无路可走,我们就自己开一条路出来走,这就是自主创新。

  第三点,我们有制度的保障。大家想一下,像我们北斗导航,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巨型工程的建设过程,包括中国航天一路走来的过程,我们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的制度给我们提供了集中力量干大事的这样的保障。所以这么多年来大家就看到说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包括今天的火星探测的这样一个工程,这么难、复杂的任务设计,这都是需要体制上的支持的。对比一下看,当年北斗建卫星导航系统的时候,欧洲同样在建伽利略的卫星导航系统,但是大家想一下。那是什么样的一个团队?那是欧洲最富有的老牌的国家,最富有的老牌国家,他们抱团组团在建一个系统,都建得那么的困难,我们一个发展中国家却能够跟他们比肩的,到今天我们能够把北斗建起来,甚至我们那些指标还要超过他们,那么这个过程没有制度的保障是很难实施的。

  所以我们总体来看的话,就是中国的自主创新其实有非常好的历史的支持和今天的条件,而且到了现在的话,国家也大力倡导要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习主席也说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做中国特色的这种自主创新,所以这对于这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条件,可以说就放眼全球来说,中国的自主创新是有比较好的基础和综合条件。

  主持人:好的,李研究员从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给我们讲了一个她对自主创新的理解,那么我们知道自主创新这块都离不开大量的投入和支撑,所以我们也想请教一下吴理事长,您觉得怎么才能够为创新去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氛围?

  吴志坚: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航天走过的几十年的历程,就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历程。

  除了自主创新,我以为还有这么几个要素,一是国家的意志,二是人民的支持,三是经济能够支撑、支持。说到这话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们李博士的著名的一个演讲,很精彩的一个演讲,《国防值多少钱,全国人民的身家性命值多少钱?国防就值多少钱》,所以说为国防的投入是应该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自主创新的机制和它的氛围。这当中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攻坚克难的精神和意义。另外一个就是开放和包容的胸怀。第一个方面讲的很多,第二个方面,有时候讲得少了一些,既然是创新就会有失败,对失败要辩证地看,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每一次失败就意味着我们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我觉得宽容失败,正确对待失败,也是一个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也是一个民族自信的表现。

 

总监制:赵屾

总策划:索阿娣 杨志

策划:李东 许斌 战钊 宋雅娟

编导:魏京华 李淑姮 赵清建 武玥彤

摄像:宿东 肖春芳 张佳兴

后期制作:于珊珊 张晓宁 高一鸣 王小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航天报社

光明网传媒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